images (1)  

        「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免試升學」的浪潮來勢洶洶,雖然被人詬病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依然是要考試,依然是升學主義。但假設其未來目標真的達成,亦即不再有「絕對的」明星學校,大家都就近入學,唸附近的社區高中,前三志願都變成「普通」的高中,不再掛著明星光環,這就是最好的結果嗎?

 

        在此我只能以一個曾經唸過建中的人,分享我「保證不客觀」的個人感想。

 

曾經有一個同學和我說:「你真的覺得我們是最聰明的一群人嗎?不是的。我們只是最follow the rules而已。」很多真的很聰明的人,不見得進得來,因為他們對僵化的考試形式不是很有興趣,不願意「委屈」自己去配合。

 

想想數學物理化學,都是偉大的學科,可是它們的最根本精神,絕對不是考試的那些題目。那為什麼考試不考那些呢?有的是沒辦法。物理化學的實驗是最重要的,可是實作的實驗是沒辦法筆試的。就算是不用做實驗的數學,定理的基本推導與證明,在筆試中也很難評分。更不用說如何欣賞國文文學之美,難道是筆試考得出來的?於是大家一窩蜂鑽研「考題」的結果,不論是哪一科,或多或少都背離了科目本身的基本精神。這就是一直以來升學主義的最大害處。英文就是克漏字,國文就是背解釋,讓大部份的人沒辦法體會學科本身的樂趣。

 

於是,大家開始研究如何用比較「活」的方式來「取才」,就有了「多元入學」的方案。一般人用考的,但「特別」的人可以用「特別」的方式進入一樣好的學校,例如做報告、做作品,例如參加科展、參加比賽,有這些「特別表現」學校就會「推薦甄選」,那你就不一定要參加聯考或基測。

 

本來嘛!優秀的定義就不一定是考試考最高,其他還是有很多可以衡量的方式。但漸漸地有些「更不同」的聲音起來了,那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分高低呢?」「為什麼一定要有明星學校的存在呢?」「有沒有可能達到免試就能升高中(職)的境界?」

 images (3)

在之前所謂的明星學校,就試過開放少部份的保障名額給偏鄉的學校,讓他們可以用「在校優秀成績」進入,升大學叫「繁星」計畫,升高中就什麼星都有,北北基叫「北星」,其他區我不清楚。由於偏鄉一般來說程度有差距,造成這些人在學校裡和其他同學程度有落差。那時有些「考進去」的學生就有些微詞,建中某些學生的言論還造成一陣風波。

 

而今年最新的制度,莫過於「志願序計分」,要學生一定要「精準地判定」自己的會考成績會掉在哪一個志願,然後填它當第一,否則就要「扣分」,讓你可能連心中的第二志願本來能上都上不去。於是大家為了保險起見,只好高分低報,選「保險」的志願學校,而不是最想去而且也有可能上的。這制度美其名為「愛其所選,選其所愛。」其實都是屁話。最後理論上應該會多出一些大家不敢填的好學校的名額,留到第二次免試填志願,給考得不那麼高的人填了「賺到」

 

許多人大喊「公平正義何在?」,依我看來主事者根本是故意的,他本來就是要「不公平」。如果制度不變照這樣搞個幾年,這些本來程度上有前後之分的不同學校,就會在學生被弄得七葷八素之後亂填的結果下,變得同一個學校的學生參差不齊,換句話說,也就「常態化」了。本來還不錯的學校不再那麼好,當然你也可以說,本來不太好的學校也不那麼壞了

 

回到我要說的本題來吧!究竟明星學校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有些人開玩笑說解決問題還不簡單,每間學校都改名叫建國中學就好了。當然這種意見只要提出第二秒鐘後就知道「破功」了,因為大家還是會去爭著要唸建中的「南海分部」,不要唸「泰山分部」。這種名詞的轉變根本騙不了人。(但類似的事還真的發生了,所有的台北市市立醫院以前都有自己的名字,現在全部都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只是後面再加上「仁愛院區」「忠孝院區」但我可不會看不出「昆明院區」主要是醫什麼病的

images (2)   

目前感謝大家對於「母校」的肯定,家長與同學們基本上對前三志願的觀念依然屹立不搖。如果成績本來可以上建中,因為一些新制度的因素(例如先比作文成績)而上不去,還是會很怨嘆,甚至生氣。你可以說這些家長觀念守舊,但我也可以當成對建中一女中的肯定。肯定一個學校有錯嗎?肯定一個社區高中,被認為是「健康」;肯定傳統的明星學校,被認為古板,這沒什麼道理吧?

 

不管考試或推甄的方式如何,終歸是「有錄取標準」,有標準就要努力,努力才能達成目標。如果有一天建中變成了一所「無標準」的學校,任何學生不用努力也有機會進來唸,那會變成什麼樣子?是教改的最高境界嗎?

 

目前國中已經是這個樣子了,常態教學,這是趨勢,大家也就只好去適應。可是還是很多人遷戶口轉學區要唸「好一點」的國中,甚至花大錢唸私立中學,期待能有「好一點」的學習環境,為什麼?一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孩子帶壞,二是希望能比較有竸爭感,讓孩子的學業能更上一層樓。

 

以一個現職的國中老師的經驗,我可以肯定地說,因材施教只是理想,不可能「完全」做到。尤其是數學,一個班上考同一張考卷,如果程度從100分到0分的人都有,你如何能在一堂課讓每個人都有收穫?一種方法是只教中間那一塊,結果兩端的人都覺得無聊。一種方法是從最簡單到最難的題目都各教一題,結果是每個人都照顧到了,但就照顧那一分鐘,其他時間也是瞎耗。不然你怎麼辦?數學是一翻兩瞪眼的東西,有的題目沒那個程度你就是很難懂。如果全班程度是從100分到60分,會不會比較好教?大家收穫會不會比較多?結論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怎樣對孩子的學習最好?明星學校是原罪,因為有教無類,所以學校不應該定程度入學?唱高調人人都會,輪到自己孩子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遲疑吧?

 

但另一方面,說實話,以我的經驗,唸建中在學業上並不是多愉快的事。心理的壓力必須要克服、調適。除非你是真的超強人,不然上建中第一件要適應的就是你學業的「退步」。所謂退步未必是真正的退步,而是相比之下,實在不太可能像以前一樣在班上拿前三名了(以前沒有前三名也不太可能進得來),拿30名都很正常。你只能安慰自己,建中的30名在其他學校應該還是前幾名,天知道有還是沒有。而且你每天都在這個強人環伺的環境中,在學業上要有什麼成就感真是不容易,得要換一個心態。學習不要跟人家比,自己問自己這一個章節是不是已經會了?不斷地心理建設自己還是個有用的人,自己尋找自己能發揮的一片天空….常常一個關卡想不開,年輕的生命就這麼去了。

 images (7)

好恐怖啊!那幹麼來唸?就為了一個榮耀?現在回想,這些所謂的壓力和打擊,跟未來出社會真實生活會遇到的困難來說,真的不算什麼。如果你在建中拿了30名,至少你會體會到以前國中時在班上30名的人的感受,將心比心,也許以前對他們還會有輕視的眼光,現在你可以知道那樣是不好的。人比人氣死人,總是要找到自己的調適之道。生活太順遂未必是好事,以前成績上的快樂是建築在很多人的痛苦上,這種過程本來就不太健康。趁年輕體會一點挫折是不錯的,總比出社會遇到才慌張無助要好。

 

我自覺是個普通人,不會很聰明,會進建中只是比別人多了一點努力。但在建中裡真的看到很多同學實在不是「一般人類」,腦袋優秀的程度令人讚嘆,自己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能和這些「神人級」的同學一起生活,未來可能還是社會名人,也算與有榮焉吧!

 

現在身為國中老師,看到很多學生已經不再認真於學業,不把「進到好一點的學校」當成一個目標,心裡的感覺很複雜。教改、免試其實真的有「成效」了。普遍的觀念,前三志願以下,唸什麼學校都差不多。這樣的意思就是,如果程度上不了前三,也不用太努力了。

 

你說學生們會真的開始「多樣化」學習,不拘泥於課本參考書「死板」的知識嗎?我看到的是全面性的鬆懈。還是老話一句,教改摧毀了一個既有的「框架」,但卻沒有建立一個新的目標。結果就是,明明能唸的人也懶得唸了。「免試」嘛!明明有會考也當作模擬考隨便寫寫,不挑的話,總是有學校的,反正現在也分不出學校的好壞了,社區高中,都差不多嘛!再過個幾年,前三志願也差不多了

 

這是目前的潮流與趨勢,我想是沒法抵擋了。真的是要做下去,才知道會產生什麼效果。到後來也許會有像聖嬰現象的「反饋」,才有再往回拉的可能。做一個在時代洪流中載浮載沈的教師,我只能秉著自己的良知,思考並實踐什麼是該教的?又該怎麼教?危機也許是轉機,希望學生們能找到自己的路,未來能在國際的競爭下有一席之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nyj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