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 (1).jpg

聽古典樂常有一個問題,對於某個曲目,最好的版本到底是哪一個?這麼多年我體會到一點,就是那是「找不到」的版本,因為那個版本就是「每個人的心裡」那一個。

 

早上邊開車邊聽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二號,是范克萊本彈的。這個版本不算是太傑出的演奏,但我卻感覺到透過他的演奏,我直接進入作曲家本人寫這首曲子的意境,也許也是我自己對此曲理解的世界。

 

好像描述得有點虛幻… 不過也許聽音樂的人會了解也說不定。就是演奏者有沒有彈得那麼好,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透過想像,我聽到的是自己心中的「神之版本」,所以還是很感動。

 

許多人都說,音樂是存在於音樂廳,或是其他演奏現場。CD或其他錄音再生設備,只能模擬,不是真正的音樂,這點我可以完全體會。有時在介紹小兒聽一些古典曲目時(他最近迷上皇帝鋼琴協奏曲),我都會和他說,什麼時候音樂廳裡有這個曲目我們再去聽吧!獨奏還好,一整個樂團齊響的聲音,怎麼是一台小音響可以展現的呢?

 

然而在音樂廳聽音樂並不是完全完美的,首先當然是別的習慣不好的觀眾的干擾,這個就不用再詳細描述。即使你的鄰居都沒問題,再來就是自己。你的心情準備好了嗎?可能你那天白天工作很累,晚上進了音樂廳,自然進入休眠狀態。其實聽古典樂聽到睡著,一點也不可恥。真的很容易睡的,我都睡了好多次…

 

還有就是我覺得,「聽音樂會」本身就是「不自然」的活動。常常我們說對音樂感動,是一剎那間的事。你要求聽兩個多小時還要對音樂很感動,一點也不累,真的很奇怪。對聲音的疲勞,是一定會有的(跟入鮑魚之肆,久而XXX的道理一樣)。而且最近的演奏家很奇怪,喜歡一彈一整場的貝多芬或巴哈,美其名整場風格齊一,觀眾可苦了,完全是跟耐力挑戰。到最後大概會到達反感的地步,就像吃太多一樣的東西想吐是一個道理。

 

建議古典樂新手,選擇那種上下半場不一樣形式的音樂會,例如半場獨奏半場交響曲,比較不容易厭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nyj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