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人們彼此每天都在做的事。但很多時候,兩個人在說話,其實不是真正的「對話」,而只是在各說各話。

 

這本書最好看的地方,就是裡面有好多好多真實的小故事,藉著作者遇到的狀況,提出解決的方案。讓許多的爭執,透過有效的對話,可以將它化為無形。

 

如一開始俊彥的賴床例子。俊彥總是賴床,媽媽叫他起床叫到翻臉,俊彥還是我行我素,早晨的爭吵,日復一日地每日重覆。其實許多家庭也是這樣吧!

 

作者和俊彥對話,首先是要靜下心來,不是要「說服」他,而是將這件事當成一件可以「討論」的事。既然可以討論,就不能一開始就否定對方。即使是聽到「媽媽很討厭」這種明明是錯的話也一樣

 

於是作者慢慢問他,你喜歡上學嗎?不喜歡。那為什麼還去上學?沒辦法呀!不去上學,沒有畢業證書啊!哇!你很有責任感嘛!不喜歡還去上學

 

先肯定對方,不能讓對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接著轉一個彎,出個奇招…..你喜歡媽媽叫你起床嗎?廢話,當然不喜歡。是嗎?我以為你喜歡呢!怎麼可能?我告訴你喔!我如果明天六點要起床,都會把鬧鐘設在五點半。為什麼?因為這樣最後半小時,睡得比較有感覺啊!鬧鐘設定十分鐘響一次你神經病喔!

 

雖然孩子的回答好像有點無禮,但其實已經成功地轉移了注意力。

 

接著作者又繼續說,我想你一定喜歡媽媽叫你起床。不,我不喜歡啊!你不是因為有責任感,最後還是都起床上學了嗎?既然不喜歡媽媽叫起床,為什麼不跟媽媽說,你幾點一定起床就好啦!怎麼會讓媽媽叫你呢?我還以為你喜歡媽媽叫你起床呢!

 

俊彥陷入沈思,真的去想這個自我矛盾的問題。最後,自然知道該怎麼做,他也確實做到了。

 

像這樣的例子,書中俯拾皆是。光是看小故事不看說理都很過癮,而且常常看完這些實例,不用作者解釋,我們也會了解該怎麼做了。

 

我們常常說「對事不對人」,作者卻要我們學習去「對人不對事」。當然這句話解釋上有所不同,對人不對事,是指不要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看有沒有對方沒講出來的心裡話

 

例如同學來告狀小艾在上課時不斷戳人,勸阻也不聽。老師問他,他說因為這樣很好玩。

 

如果老師的回答是「你覺得好玩,人家覺得不好玩,你不知道嗎?」大家認為怎樣?真的有解決問題嗎?小艾會真正改變行為嗎?

 

如果老師和小艾說:「原來是這樣啊!你覺得這樣很好玩,是不是想和同學一起玩啊?你不是故意讓同學不舒服是吧?」

 

不僅看穿了小艾這樣做的原因,而且無形中也給了他台階下。

 

「小艾,你這樣會被誤會呢!那現在你覺得該怎麼辦呢?」事情是不是可能會有較圓滿的解決?

 

對話需要傾聽對方,對話也需要尊重對方,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太放任自己的情緒,想到什麼就直接說出口,不僅達不到溝通的效果,甚至互相傷害了親情或友情。

 

理直氣和,設身處地,永遠是對話的不二法門。希望我們都能在作者李崇建老師的引導下,誠懇對話,化解彼此內在的冰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nyj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