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國樂團團刊「國樂薰風」第七期,民國811125日)

 

一提到國樂,也許都會想到溫金龍。我挺感謝他的是他使人不再覺得國樂就是歌仔戲的配樂,就是一羣老人在那兒有一搭沒一搭的拉琴吹笛子。藉由大眾傳播偉大的力量,讓「二胡」這個幾乎成為國樂器的代表的樂器,給一般民眾這麼親近的感覺。以前以「國樂正統學院派」自居的我不喜歡他把二胡搞得那麼流行,但現在聽來,其實也沒什麼不好,挺悅耳的。

 

其實二胡的音色和台語歌很對味,溫金龍有一張演奏台語歌曲的不錯聽。

「溫金龍」的圖片搜尋結果

溫金龍,竊竊私語,台語歌曲

https://youtu.be/-doQmA_qFao

 

 

國樂是什麼

 

國樂到底是什麼呢?怎樣的音樂才算是國樂?我們當然可以說用國樂器演奏的音樂就是國樂,也可採取廣義的說法,將所有有中國傳統色彩的音樂,都當作國樂的一部分。畢竟定義本身作用不大,主要是你喜不喜歡。既然稱之「有中國傳統色彩」,自然有許多前人的作品可供欣賞。至於創作方面, 則海闊天空,可以摹仿前人曲風再創作,也可以只採取一些傳統味道(如絲竹,各地方小調),然後以全新的方式作曲。當然也可以根本甩掉中國的感覺,作首現代的曲子, 而只是以國樂器演奏。

 

 標新立異沒什麼錯,食古不化亦未嘗不可,反正每個人都是到這個領域來採取一些他想要的東西, 互不妨礙。

 

 

食古不化

 

關於「食古不化」一詞再補充說明一下,古典迷不論聽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或莫札特音樂,或更早的巴洛克作品,沒有人會因為作曲的年代和現在有一段距離,就覺得這是該「修改」的作品,或是根本沒有聽的價值。甚至我們會忘記它的「歷史感」,以自我心靈的欣賞角度去體驗它、感受它,這也是因為它樂曲中的內涵,使它沒有被埋葬在史料堆裏。同樣的,聽國樂的人,一開始可以聽的是近代的創作曲, 而後會追溯到更早更純粹的「原曲」。如喜歡「江南春色」的人,對更傳統的絲竹,如「行街」「四合如意 」等可能就不覺得它較沈悶了。並沒有什麼絕對的標準能證明「江南春色」比「四合如意」好聽,或「江南春色」應該替代「四合如意」, 只是味道不同,各擇其好罷了,這是音樂上對「食古不化」者不應有什麼責難的理由。

 

國樂之劃分

 

  • 依形式劃分
  1. 大合奏長城、莫愁女。琵琶:草原小姊妹。另有管弦樂演奏之「梁祝」協奏
  2. 小合奏:彈撥小合奏或由小樂團伴奏的獨奏曲(如笛子的秋湖月夜)
  3. 獨奏(配或不配件奏):二泉映月、三門峽(二胡)。姑蘇行(笛子)。一些江南絲竹或廣東音樂(行街四合、雨打芭蕉)
  4. 電子音樂伴奏

 

  • 依內容劃分
  1. 古樂:唐樂、雅樂、龜茲古樂,或較近代的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
  2. 創作曲:保留傳統味道:豫北叙事曲,劉天華十大名曲(二胡)、天鵝(琵琶)
  3. 傳統味很淡或完全現代:雲南回憶、幻、譚盾之作品(山鬼)
  4. 西樂中奏:黃安源拉的小提琴名曲:聖母頌、達姆·達姆。國樂團版卡門、大黃蜂飛行
  5. 流行:溫金龍系列

 

以上之劃分其實很粗糙,例子也未必舉得完善,完全是為了給對國樂尚無明確概念的人一個參考, 請別用學術的眼光去看它。

 

以下就所敘述之曲目做進一步介紹

 

 

靡爛的高胡與廣東音樂

 

一般港式飲茶講究些的,也許會有個幾個人的小樂團演奏助興,那些大多是廣東音樂。廣東音樂的特色是會有一把高胡作主奏。配合高胡的音色, 曲風走向通常都非常柔軟,可能有些頹靡的感覺,但相反地亦十分配合吃飯喝茶的悠閒氣氛。一般拉二胡者剛拉高胡時,都不能明瞭高胡樂器的特性,以二胡一貫狠拉勁扯的手法去拉,音色通常都令人不忍卒睹。拉高胡要有一種對味兒的心情、柔順的用弓並善用其滑音,才能漸入佳境。雨打芭蕉、旱天雷、步步高、平湖秋月都是名曲。

 

余其偉,旱天雷

https://youtu.be/NvlhKw2DNig

 

 

日漸稀少的說書

一些配合說唱的音樂也值得一提, 如京韻大鼓,可能一手敲鼓,一手持梨花簡打拍子,一邊還唱出嘹亮的歌聲。它們的樂器十分簡單 ,但玩出味道可不容易。另外說書有時以三弦伴唱,三弦二面均是蛇皮 ,聲音低沈,但滑音漂亮,是彈撥樂器罕見能摹仿戲曲唱腔滑音的, 所以味道也很夠。要聽傳統的中國民俗味,這些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可惜少人學習此藝,有些過時之感。

「李想 京韻大鼓」的圖片搜尋結果

李想,京韻大鼓

https://youtu.be/UkjMWfVAhmk

 

 

練氣的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亦是小合奏的標準曲 ,這方面的文化遺產似乎特別多 ,有經典的「江南絲竹八大名曲」可供聆賞。絲指的弦,包括二胡等拉弦樂器及其他彈撥樂器,竹則是各式的笛或蕭。這些音樂雖也屬軟性,但和廣東音樂迴異。強調的是拉琴或吹笛時對心境的培養,期望能去除俗務的躁氣,產生一種閒適的心情。勉強說來,似乎在山林野郊中演奏自得其樂的該是絲竹樂, 而茶館甚至怡紅院裏的就該是廣東音樂了。

 

演奏絲竹猶如練氣, 重點不在曲子最後的結果,而在演奏的過程。聆賞時亦不用在意每一個音符, 最好能選一個舒適的坐姿聽其曲中神韻,完全地放鬆心情。通常這類曲目都很長 ,而且單調的重覆多次類似旋律, 所以想聽什麼刺激的、炫麗的東西是不可能的,只希望聽後能將緊張的步調稍微放慢,便是最高境界了。通常譜亦不難,親自操琴合奏效果比單用耳朵聽更好,不定可由曲中參透某些禪機。

 

江南絲竹,紫竹調

https://youtu.be/t8UTYqPIVjs

 

 

中樂西奏  梁祝與傜族舞曲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成功,為中樂西奏畫下了一個里程碑。這部非常「中國」的管弦樂曲,將國樂的範圍又拓寬了一層。當然以交響樂團演奏的中國曲目,究竟應不應屬於「國樂」,觀點上是非常有爭議的。不過,這不過也是定義的問題罷了 ,實際上,研究西樂的人可能不會去欣賞它,因為它並不屬於發展的主流,但研究中樂的人則絕不會遺漏它,因為作曲者在其中表現的手法與意境,及管弦樂團中國化的創舉,則是當時空前的成就。雖然其作曲技法和一些大師級協奏曲比起來尚不夠成熟(因為它本來就是二個音樂學院學生的習作),但以沒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國人,能依照自己的素材寫成如此龐大而完整的作品,已經非常不易。將緊拉慢唱及類似二胡味道的滑音用進小提琴亦是一項大膽的嘗試。無怪乎剛聽此曲的西 方人都會吃不消,覺得有些肉麻與噁心。

 

此曲由俞麗拿首度演奏,其後有竇君怡、湯寶娣及日本的西崎崇子等版本。近年來西方樂團也加入錄音陣容,版本多如過江之鯽。除了前面這些有名的「女版」外,薛偉、呂思清等「男版」也不讓女生專美於前,彌補她們快板樂段技巧之不足。此外 ,除了小提琴版之外,也有好幾種其他樂器的版本(二胡、鋼琴、琵琶、柳琴、口琴等版本皆有,甚至還有鋸琴…),恕筆者直言,除了少數胡琴版之外,藝術價值不高。最好還是認明小提琴與交響樂團之原汁原味搭配,再挑個好獨奏者為上,畢竟這才是它原來的面貌。

「俞麗拿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圖片搜尋結果

俞麗拿,西崎崇子之梁祝(前面有陳剛、何占豪、俞麗拿年輕時之紀錄片,無聲。後面梁祝演奏才有聲音)

https://youtu.be/oGtH-ZCK92g

 

 

呂思清之梁祝

https://youtu.be/y-JcFDsDB6c

 

 

中樂西奏好作品其實不少,傜族舞曲、春節序曲、丁善德的長征、以及杜鳴心的作品都頗有內容。雖然寫作手法略嫌生硬與單薄,但撇開這點去觀察其原創的內心世界,還是十分豐富的。其中傜族舞曲以簡單的形式,讓聽過的人對其旋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平凡中見偉大。除原版茅沅的管樂團版外,也有彭修文改編的國樂版本,更加有中國味。

彭修文指揮中廣之傜族舞曲

https://youtu.be/8oiV7sM87cM

 

 

毀譽參半的西樂中奏

 

比較起來, 西樂中奏就比較令人毀譽參半。其實個人以為,彭修文指揮中國廣播的西洋名曲合奏(如圖畫展覽會)及黃安源的二胡演奏小提琴名曲(查爾達斯等等),表現都還不錯。

 

中廣柳琴的「大黃蜂飛行」真是一絕,風味怪異但技術超強,令人嘆為觀止。「卡門」也不錯,熱鬧得有趣。黃安源用板胡拉「聖母頌」 ,別有一番柔美味道。「霍拉舞曲 」、「流浪者之歌」技巧出神入化 ,發揮他快弓的看家本領。事實上,我覺得他最好的作品就是這個,因為他拉中國的曲子,和其他大師擺一起,比較沒有味道。一貫柔軟的拉法讓他的二胡只像中國式的小提琴,沒有「胡琴味」。

 

而後來這方面的嘗試反而不太理想, 有一張「莫札特在中國」,葉詠詩指揮中央民族樂團,不但沒有獨特的感覺,而且快弓亂七八糟,錄音效果也乏善可陳。莫札特如果聽到可能會欲哭無淚。

 

本來西樂中奏就是大問題。國樂器地方色彩較濃厚,演奏西方曲子難免不倫不類,關鍵就在能否製造出一種另類效果。而且演奏這些曲子多半也是幽默性質居多,並不算是個音樂發展新方向。很明顯的是,我如果要聽這些西樂曲子,為什麼不直接聽管弦樂團原版,要聽這種國樂改編版呢?

 

        最近有一段有趣的影片,一群學生用中樂器和西樂器對決,裡面有一段大黃蜂飛行,很有意思。

閃光少女,中西對決

https://youtu.be/pQS26W3QmfI

 

arrow
arrow

    shinnyj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