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其實是一種概念。

我們常常會聽說一個故事,在經過千辛萬苦之後,爬到了最高的山頂,此時從背包拿出的白開水,才是世界上最好喝的飲料。原因並不是水的成份有什麼改變,而是喝的人心境不同。

同樣的,美食雖然有客觀的標準,怎樣的煎煮炒炸後,會產生如何美味的化學變化。但如果吃的人沒有那個心情,同樣也可能食不知味。

「今天要吃點什麼呢?」如果你可以決定這一餐要吃什麼,你「想」吃什麼?多半人是就著自己既定習慣去吃,如習慣去吃哪一家的什麼,就再去點差不多一樣的東西。我呢!則是會多花一些時間去「想」一下。今天想吃麵呢?還是吃飯?吃湯的呢?還是吃乾的?吃比較會有飽足感的?還是吃個清爽簡單的?吃常去吃的店呢?還是「開發」一下其他的「可能」?想好了假想目標後,想像中的餐點會在腦裡發酵,飄出「想像」的味道。對了!就是這個。走吧!

每餐都這樣也太累了吧!所以有時就什麼也不想,跟著感覺,不,跟著「直覺」走。沒有壓力地吃一餐飯,不要管上面寫的任何一句話,也是不錯的。吃飯不就是吃飽就好了嗎?管那麼多幹啥呢?其實這不也是另外一種「心情」嗎?

不光是吃的人心情的波動,就連環境氣候的不同,也該是有影響的。熱天吃麻辣鍋,如果沒有很強的冷氣,根本是一種自我虐待。相反地,在寒冬的戶外走了一會兒,正在鼻凍耳冰之際,走入了熱氣騰騰的火鍋店,光是那種氣氛的轉換,就讓人完全做好了向勁辣挑戰的心理準備(最好順便來瓶高梁吧!^^)

有時吃美食,需要一個人細細品嚐,才吃得出真滋味。特別是像我這種要寫「美食報告」的,往往要把所有的「感覺細胞」張開,才能做細微的描述,有朋友在旁邊就容易分心。可是有時,也會感覺到一種內心的孤獨,希望立刻和人分享吃到美食的喜悅。更不用說,中國菜吃合菜的概念,很多美食是一個人吃不來的,要一堆人一起才能一次吃到一套「完整的」料理。而中國人的感情,常常也就是在合菜的圓桌上觥籌交錯中建立的。

有一個我覺得現在大部份的店都沒有做到的,是和客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不用說那種躲在廚房「雲深不知處」的主廚,就連那些跟客人面對面的小店或攤子,會來和你「噓寒問暖」的少之又少,更不用說客人的「特殊」要求,常常會被當成刁難。當然客人太多,煮的人會覺得意見太多很煩,不過那當然就不在我心目中「理想的店」的行列中。我覺得一家真正好的餐廳,應該重視客人的需求。正因前面提到的,客人的狀況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甚至每次也都不一樣),他今天想吃不要太油、不加味精、不加香菜、但是又要很多蒜泥,外加少許葱花如果廚師能夠體貼你的心意而做到,那就是最好的料理店。

更不用說廚師也可以和客人「互動」,可以主動建議客人吃些什麼,或是今天到了什麼新鮮食材,不吃可惜。我想大部份客人只要對廚師有信心,都會接受新的建議吃吃看。這種要求我覺得不用很高檔的店才能做到,是有沒有那個心的問題。而這個心是彼此的,客人「程度」要提升,廚師耐心也要足夠。想想有人能那麼「深刻」品嚐你的廚藝,而不是吃你煮的跟吃其他人煮的都分不出來,你不覺得算是另一種「知己」嗎?

最後要跟大家提醒一下,外頭餐廳的美食雖好,對身體來說其實是有負擔的。偶而吃吃「驚為天人」的料理刺激一下自己的味蕾後,平常的日子還是要過。別忘了回家吃吃老婆或媽媽的家常菜,那才是最健康、最沒有壓力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nyj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