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00.jpg 

今晚是我第一次看根特.赫比希(Gunther Herbig)指揮,之前就聽過他的好評,今天一聽,果然是不同凡響。

赫比希是個老先生,走路有點不太穩,但是手部動作十分標準、清楚、甚至線條優美,很適合學指揮及研究曲子的人學習。他的指揮風格內歛,中規中矩,沒有多餘的激情。但是所有的情感,都在音樂細節中展現,樂團仍然有狂暴激昂的一面,只是老先生不動聲色,「指揮」若定而已。

看到赫比希的指揮背影,攏得整齊的銀髮,以及他嚴肅的神情,這些都令我想到卡拉揚。他以前還真的跟卡拉揚學習過,樂風精細謹嚴,很有德奧系之風。我很喜歡他完全掌控NSO的樣子,看樂團隨著他的指揮棒漸強漸弱,帶給人一種安定的感覺。

整場音樂會品質都不錯。話說我也算「老球皮」了,不會因為抓到放幾個炮就大罵特罵。布魯克納的音樂真的要在音樂廳聆聽,那種管弦齊鳴的管風琴式音樂,家裡是怎麼都弄不出來的,一定要讓音樂「充滿」在那麼大的空間,才是真滋真味。不過,我覺得在銅管齊奏時,應該帶來的是莊嚴燦爛的感覺,但事實上現場是苦烈刺耳居多。當然樂手的吹奏技巧是有進步空間,不過有沒有可能音樂廳的音效也是原因之一?如果是卡內基音樂廳,那聲音自然就溫暖多了…(這不算是我太「奢求」,要知道卡內基廳是差點被拆掉的「古蹟」,現在的音樂廳蓋輸以前的,本來就該檢討…)

我家裡布魯克納三號的版本只有傑利畢達克的,可見我對這個曲目十分陌生(四號七號八號都很多版)。音樂會前有「做功課」惡補,結果想當然耳就是「差很大」。傑老的特色就是慢,唯一差別是慢一點還是慢「很多」點,然而赫比希雖然也是老人,但他的表現「超有精神」,很多地方的速度都超快,甚至感覺就像一陣陣狂風暴雨。只是在音樂的營造與堆砌上下足了功夫,所以不會有混亂或不穩的情形。我覺得大部份的古典曲目,第一個版本都不建議聽傑利畢達克的,比較可以聽到曲子的「原貌」。等到有基本了解了,再試試傑老個性化的演繹,一正一反又各有千秋的比較下,無形中自己對音樂的了解就更深入了。

以下比較歷史上幾個不同指揮風格,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倫不類,就先看看吧!…

  • 傑利畢達克:慢,重視細節,呈現完美的「織體」(把交響曲當成一塊布,直的(和聲)和橫的(旋律)織得很精細)。

  • 卡拉揚:相對「規矩」,速度中等偏快,但對細節與音色是絕對要求。如果一開始不知道要買誰的,可以先考慮。

  • 伯恩斯坦:個性絕對浪漫的一個人,所以音樂表現自然有許多激情的一面,音樂處理常有許多彈性速度(忽快忽慢)或彈性奏法(突然要求這裡小提琴要每個音都下弓,或是把快樂頌改成自由頌)。但是因為伯老也受過萊納嚴格的古典訓練,所以浪漫之餘樂曲的穩定架構還是能兼顧。

  • 福特萬格勒:比以上三位都還老一輩的大師,注重精神力的展現與現場的即性發揮。CD多是音樂會現場錄音,沒有修改,甚至還有觀眾咳嗽。他經常會在「精神力的展現」下,速度快到把樂團帶到一個快要崩潰的邊緣,更不用說還有什麼音色可言。但是那可怕的力量,往往是令人想要一聽再聽的魔力所在。


寫著寫著好像離音樂會本身有點遠了,還是提供大家參考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nyj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