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是一本一般的書,裡面是九篇短短的小說,很難想像作者本來想寫一本「史詩般的巨著」型的長篇小說。細讀之下,發現裡面有驚人的紡織專業知識,而且對某些地方像二重或樹林工業區等地方有細膩的描寫,不用說應該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除此之外,九篇短小說裡分別提到了農業、醫生、民宿、房仲、甚至直銷等台灣常見的職業,隨著年代的演進而興衰的歷程。主人翁們的共同點是即使生涯曾一度風光,最後都只剩下悲傷的結局。而大部份他們的悲劇,都不是自己造成,而是大環境轉變,調適的動作太慢所導致。

 

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篇「娜娃的小木屋」,主角秀菊,在老公去大陸經商外遇離婚後,撫養自己小孩過活。原本就經營中部谷關的溫泉民宿小木屋,但是九二一地震把路給震壞了,秀菊跟著朋友到台北進入直銷工作。然而不久就發現絕大部份的直銷人員只是活在美麗的幻想中,能賺大錢的少之又少。於是欠了一堆債的秀菊再度回到小木屋,迷上標會下場又更慘,一堆人因倒會而跑路,秀菊跑不掉只能不斷貼錢。接著天災不斷,桃芝颱風和納莉颱風讓小木屋受創,但最可怕的是後來的敏督利颱風,直指中部而來,秀菊的小木屋離河床太近,暴發的山洪挾帶的土石流和斷木把小木屋掃掉了一半,秀菊只能寄望政府的災害補助。更慘的是一個月後又來了一個艾莉颱風,把剩下的一半也帶走了

這個故事的最後是,秀菊的小木屋並沒有合法的建築執照,全部只領到了兩萬元救濟金

 

好慘的故事,但這些故事的背景交待得是這麼清晰,讓人覺得它根本就是真實的事件。這些故事的主角並不都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相反的很多都是中小企業的小老闆級數,但隨著時代變遷,來不及跟著轉型,結果虧損愈來愈多,終於導致萬劫不復。

 

「六月雨」裡的成衣廠也是,本來十分賺錢,但大陸經濟起飛,那裡有更低的房租和勞工成本,台灣則是台幣升值、工資上揚、勞工福利與環保問題都出來了。最荒謬的是主角老闆借錢給下游的染整廠,愈借愈多收不回來,後來染整廠老闆沒錢還,只能把公司30%股份轉讓給他。沒想到這是惡夢的開始,董監事改選,他的股份比其他人多,成了董事長,從債權人變成了債務人。龐大的薪資和利息,讓他只能向地下錢莊借錢,然後愈欠愈多……最後只能走向自殺結束生命一途。

 

這些故事雖然令人嘆息,但卻是在過去台灣經濟變化下,許多人民生活的縮影。作者與其說是作家,毋寧更像一個記者,以筆忠實紀錄了台灣幾十年來的歷史。作者以河水作為一個意念,貫穿了每個故事,讓它們有著藕斷絲連的牽絆。某些故事裡的主角在面對生命的困頓與茫然時,都不約而同地來到溪邊,希望能用乾淨的水洗滌自己內心的憂傷,但是他們失望了,因為河水都被污染了。

 

資本主義帶來的過度經濟開發,讓台灣有形的山林消失,大雨一來沒有任何緩衝,造成巨大災害。無形的經濟體也受影響,產業外移,島內的弱勢產業在國際貿易談判成了被犧牲的工具。

 

該如何是個了局?沒有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nyj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