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寫「自己的文章」了。不是書評、劇評,就是樂評,其實都不全是自己的「心裡話」。寫得愈「專業」,離自己的內心就愈遠。那些文字基本上都是「寄生」在書、劇、音樂上的,離了它們,什麼都沒有。評論者是永遠不能跟創作者去搶丰采的。
要寫些什麼呢?不如就還是做點暑假回顧吧!也算是寫寫日記。暑假每天幾乎都是花錢日,一開始敗的是「非藍芽」汽車音響,但可外接手機或其他播放器,解決了車上如何聽串流音樂的困擾。
由於近一年來都固定地帶小孩去音樂廳,美其名音樂教育從小開始,其實只是滿足自己的愛樂欲望。音樂曲目未必一定在自己CD庫藏內,與其買新CD,不如投資在硬體上吧!於是下決心把車內舊CD音響主機換了(喇叭不用),也加入spotify使用者的行列。
除了立刻就有了眾多曲目及眾多版本的好處之外,還可以編輯曲目。譬如我就可以編輯某場音樂會的曲目在一個資料夾內,這樣就可以不用搜尋或換CD片,輕鬆對特定音樂會「做功課」。我真的大部分聽古典樂都是在通勤時間的自己車上,所以這個改變幫了我很大的忙。
暑期聽了兩場音樂會(再加上六月底一場少年音樂會),一場是雅加達愛樂,一場是海頓創世記。雅加達那場的曲目都是一些短的大眾曲目,如威廉泰爾、鄉間騎士間奏等,但因為有貝多芬九號合唱的終樂章,覺得值得聽所以前往。雅加達愛樂並不是非常專業的樂團,程度及編制都沒辦法跟我們的NSO比。不過搭配的合唱團很厲害,貝九的終樂章每個歌者都背譜上台,你相信嗎?那種凝聚力真的不是一般看譜唱歌的人能比的。
創世記是前幾天聽的,以前沒聽過,是神劇,也是聖樂。曲子很長,一場音樂會就是一個曲目,雖有中場休息,說實話不論前期準備或現場聆聽都是很大的耐心考驗。
雖然我自詡為古典音樂愛好者,也算是在這個領域小有研究,但一直以來自己心中的「庫藏曲目」一直都是深度有,廣度不足。一直局限在交響曲協奏曲等大曲目,歌劇或室內樂都聽得很少。鋼琴獨奏曲僅限蕭邦,怎麼看都不能說自己是什麼愛樂人。
但因為go to concerts 的緣故,曲目「被迫」得要拓展。像之前的蕭士塔科維契七號,就是很成功的「開疆拓土」,又多了一首「口袋曲目」,大人小孩都很有收獲,瘋狂愛上這個交響曲(知道這音樂的人就知道我們心中可能都有需要發洩的一面…)。
我已經去買了NSO愛樂套票(今天最後一天,要買要快),依自己喜好選了七場音樂會,schedule排到明年五月。音樂會裡的曲目,聽過的當復習,沒聽過的當學習,希望能在這個領域裡更上層樓,獲得更多。小孩在聽新曲目時曾經抱怨這樣聽音樂很像作功課,很累沒有樂趣。我除了鼓勵他多接觸新東西之外,不會勉強他一定要聽多熟。他已經很厲害了,對蕭七或春之祭的研究已經在我之上。想當初我在他這個年紀時,對古典樂的認識連吃奶的程度都不到…
不用說這篇雜感又充滿了音樂,下一篇搞不好又充滿了韓劇,看來我要跳脫這些東西也是很難,大家就將就著看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