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岱穎、凌性傑的書「找一個解釋」,是一本由某些高中國文常見文章的讀後隨想。它並不是在做原文的解釋或背景介紹,而是作者自己純粹由這些文章引發的,近乎是天馬行空的想像。這樣的書在現在的課外讀物裡實所難得。

我對高中時期的國文學習一向很有回憶。有一種感覺,當時只是為了興趣而唸國文,大概有點「反骨」,不太重視成績,就只是想唸唸這些文章。挑喜歡的唸,把古文句子套在日常生活引為樂趣…(例如沒事對著旁邊的同學說:「不速去,吾今即撲殺汝!」….或用手指著一堆匪類同學說:「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然後再躲避他們的追殺…)

這本書有點嚴肅,但很值得看。不過其實我要說的不是「作者」的內容,而是前面徐國能(可能是他們的老師)寫的推薦序的一小部份內容,看完真是有理充辭沛、一氣呵成的暢快感…
⋯⋯

…「在我的觀察中,現下大多數為人師表者往往未蒙其樂,先受其苦。日日須早起,言行必端莊,太嚴足至謗,過鬆則不安,外有行政工作之摧逼,內有週記考卷之折磨,勞神傷心,鬱怒傷肝,永無富貴榮華之日,常有案牘勞形之時。不過,這些都是其次,學生對教師悉心所授嗤之以鼻,或以欺騙的方式利用了教師的善良而遂其不堪之目的;乃至於行為失當,以至社會對其師有未盡職責之物議,都是對教師嚴重的傷害。最悲哀者,乃是見一門可貴學問日漸凋零而無能為力,一種純粹品格為時代所棄而回天乏術,孤燈寒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頓生天喪斯文之嘆,不免悲夫悲夫!」…

老師心中常有的感嘆,未必能說得出來。如果有人能一針見血地指出重點,那可真是不亦快哉….雖然這「快樂」也是建築在自己的「可悲」上面….

還有就是,古文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應該只具「欣賞」價值,沒有什麼「實用」之處。可是這一段文字就是因為巧妙地用了一些古文句型,使得它的鋪陳更加簡捷有力,也兼具小小的戲謔效果。看來偶而故意用古文來寫東西,發發「思古之幽情」也不錯喔!

序寫得太好,蓋過書中本文的光彩,有點像伴娘長得比新娘正,實在失敗失敗。不過這可能只是我的偏見,那也就還好還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nyj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