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班上學生音樂課在教指揮,許多同學反應,上課時就像看到一堆人在做老人復健操

 

我不用親臨現場,就可以想像那個畫面,一堆人像殭屍復活一般,揮動那不協調的雙手

 

對於指揮,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過去的經歷。愈是了解指揮,愈難向這些小毛頭去說明什麼,真是曾經滄海難為水啊!

 

回想人生第一次「碰到」指揮,應該是高中時的合唱比賽吧!別誤會,我那時沒神勇到當指揮,只是因為比賽時大家都不想出醜,所以不得不專心看負責指揮的同學(反正唱歌時站在台上也沒別的事做)。那時我們一心只有想到,「千萬不能趕拍子!」,只要拍子一趕,指揮一個人HOLD不住全場,全班就可以馬上體驗到什麼叫「同歸於盡」的滋味

 

高中的同時,我也在我們那個「小」社團(當時的國樂社平常只有幾隻小貓,感覺很像快倒了)演出時擔任過指揮。當時我會當指揮並不是因為我「會」指揮,而是社團裡實在沒什麼人有意願,而且也沒人像我一樣對社團有那種狂熱的傻勁(家銘兄可是晚一點才出現的,Tomas是下一屆)。

 

現在看來,那時我真的是完全「不懂」指揮,以為指揮就是站在上面耍帥。我心裡一直記得有一次我的「豐功偉業」是,本來單純二拍子指揮的曲子,我覺得太單調,故意把它每一拍都「抖」成二拍,這樣就會「花」得不得了,為此「高難度動作」我還在家苦練了好久

 

相信當時和我一起在台上的朋友一定「不會」記得我這麼做,因為那時的團員對指揮的態度應該是「二不一讓」政策:「不看他」「不鳥他」「讓他自己爽」,所以我就這麼「爽」了好幾場

 

大學才是我真正對音樂「啟蒙」的開始。經由對學長同學們的觀察與交流,我才了解到,指揮原來是可以「什麼都不會」、又「什麼都要會」的事情。他不一定要會演奏每一樣樂器,但是他卻要「盡量了解」每一樣樂器的功能與演奏方式。最重要的,他必須了解那麼多樂器「一起響」的同時,應該如何地展現與配合。

 

如果指揮只顧著「自己在音樂裡面爽」,那他頂多只是一個「投入的觀眾」。指揮的精神是,要教團員們如何「製造」出美麗的音樂,手的動作只是「工具」,不該是音樂的本身。所以耍帥亂甩只不過是干擾演奏者,如果大家發現看你指揮會「愈看愈亂」,那真是不如靠自己「埋頭苦幹」算了。

 

這是指揮第一堂課就該知道的道理,我竟然在此之前都不知道,因為從來沒有人跟我說,大家就這麼「愉快地」過了三年。現在想想,當時真是個「原始而有趣」的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nyj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