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書,如果看完就這麼讓它過了,沒有留下一點什麼,實在太可惜了。
這是龍應台在許多地方演講的講稿選集。演講,常常是很多人學問及思想的精華。龍應台的演講內容,總是特別用心準備,資料往往考證再三,再加上影片照片音樂的搭配,這是她回報觀眾的最佳方式。
看完後最大的感想是,龍應台以她深厚的歷史,文化涵養來看這個世界,使得很多表象的事物都有了更多的變化和解釋,連帶許多公共政策的決策,也應該在除了一般人看到的經濟面外,多去作一些其他面向的思考。
在一篇「用歌聲穿透」中,龍應台提到了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提到這首歌,你會想到什麼?大部份的人會想到一部電影「異域」,裡頭描述滇緬邊界有一支以前國民黨遺留的孤軍,本來是為了反攻大陸,但沒有機會。雖然大部份人轉移到台灣,但仍留下多達幾萬人在當地,後來還被泰國請去打泰共,最後就留在泰北金三角那塊區域。電影裡用了這首歌,稱他們是亞細亞的孤兒確實很貼切。
但是羅大佑這首歌其實是在電影之前很多年就發表了,所以羅大佑心中的亞細亞孤兒指的是什麼呢?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8年和美國斷交,整個台灣瀰漫絕望、被拋棄、不知何去何從的氣氛,於是羅大佑在1983年寫下了這首歌,實在地描述了當時的台灣就像是國際社會的孤兒一樣無助。
然而當時的專輯上還打上了一個副標題「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這又是怎麼回事?
原來是製作人怕當時的新聞局對這種「把自己稱為孤兒」的音樂不會過關,所以出版前打上了這些字樣,來轉移焦點到越南或高棉的難民,連羅大佑自己看了都呆掉了。
而「亞細亞的孤兒」這個名詞,並不是羅大佑自創的。日據時代有個台灣作家吳濁流,用日文寫了一本小說,書名就是「亞細亞的孤兒」。台灣在清朝對日本戰敗後被割讓,而後日本人走了,國民政府來了又沒有好好治理,像孤兒一般被丟來丟去,這是作者原來的意思…
這樣的歌,命運當然是不斷地被禁唱。禁唱就是被築牆,然而文化的力量,最後總是能穿透一切。
接著六四天安門事件,學生也唱這首歌。1991華東水災,香港的募款晚會上,羅大佑又親自唱了這首歌。
透過龍應台的筆,更精確地了解了這首歌的來龍去脈,以後再聽到這首歌時,感受一定很不一樣吧!當你懂得愈多,看事情的高度就會不同。以歌曲來當作例子,令人很容易就可以體會。
書中還有其他面向的豐富內容,包括對醫學院畢業生的期許,寶藏巖的規畫,以及香港土地發展的意見。龍應台都站在道德、文化、歷史的角度,提供了和當事人、當政者比較不一樣的觀點,可以加深看事情的廣度。
龍應台在一場對台大法學院學生的演講中,期許未來的國家領導人要對文學、史學、哲學都要有深度的素養。我也很希望如此,但這樣的要求,恐怕是太強求了吧?我很好奇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可以有多少?要如何當一個好的領導人,上可以和知識份子思想交流,下可以和販夫走卒閒聊對話……龍應台成長於鄉村,也做過文化部長,這些點點滴滴,應該都能體會吧!
以下是我自己的感想,我覺得一個比較適合作決策的領導者,最好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知識與能力都要並存一些。像龍應台的學問很深,但她畢竟還是偏向文化歷史方面,在看事情時提供了較少人會注意的文化及照顧弱勢的層面,而經濟發展的面向就相對「不親近」,甚至是厭惡(討厭財團與跨過國企業)。
政治方面我的感想是「水清則無魚」,任何陳義過高的政策,總是無法實行。看了龍應台的期望,我就會很想聽那些當過總統的人的看法,應該會很不一樣。可惜他們大概不會老實說出心裡的話吧!
傾聽/龍應台/出版社:印刻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