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很容易就讓人想到了「海角七號」,或是「灣生回家」。

 

        這是真實的故事,日治時代在台灣擔任小學老師的106歲高木女士,在看了電影「KANO」後深受感動,她掛念著當初在台中烏日公學校教過的「孩子們」,寫了一封信給現在接近90歲的某個學生。本來就寫的就是舊地址,結果自然是「查無此人」。但是遇到了一個熱心的郵務人員,認為這封日本來的有點厚度的日文信,一定是一封「重要的信」,於是四處奔走調查,終於找到對象。後來又是一連串的人事巧合,最後成就了一場跨國視訊的「忘年」同學會!

 

        由於是真實故事,所以令人感動。又因為過程曲折,所以牽引著讀者的心,非得一口氣看完不可。書裡充滿著太多可愛的人與情:郵局人員的熱心,「老學生」們對老師的懷念,高木女士當年對他們的照顧,以及老人下一代們的孝心與感恩。這些都被這個日本作者西谷格詳細的描述在字裡行間,真情流露。

 

        在過程中,一個個聯絡到的老學生,用著已多年不用的生硬日文寫信給老師,老師也一封封回信。在這個已經用email甚至line聯絡的時代,老人們還用著這個老方法在聯絡感情。老師甚至說,寫信比見面說話好,說話說完就忘了,信還可以一遍遍地看,回憶對方寫信時的情感。這個思維恐怕也是我們很難體會的。

 

        高木老師當時十分照顧學生,根本就是和照顧自己孩子一樣的照顧。學生們有的想起老師親自幫他擦藥,有的還記得老師送他一套制服。另外還有一位日本老師會讓孩子到家裡先洗澡,師母再煮烏龍麵給他們吃……雖然照顧上無微不至,學校生活的要求卻很嚴格……這些都是現在的師生關係找不到的。

 

        作者除了描述這個尋人的過程外,每當他遇到一個當時的學生或其他台灣人,總是會問他當時日本統治台灣時的生活概況及人民感受,試圖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拼湊出當年的氛圍。大部份的老人們都懷念當時的日據時代,中年人會說日本人不好,年輕人則是沒有感覺。作者本身是年輕人,雖然身為日本人,但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年代,以相對客觀的「純潔」態度去研究當年歷史,得到的結果可以提供永遠在親日和反日心態對抗中的台灣人一個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nnyjune 的頭像
    shinnyjune

    痞客賢的小小窩

    shinnyj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